常常和朋友或同事們一起去汽車百貨採買的時候, 在採買機油的時候, 應該有很多人會有同樣的想法或是疑慮, 在面對著眾多品牌的機油上不知道要如何做選擇.
這時候腦海中就開始浮出什麼提早劣化, 好不好拉轉速之類的問題, 所以就大瞻的讓本人的光陽 RC 150 Fi 品嘗各家機油優劣感....
就個人的知識上, 機油的優劣就只有 API 的分級和 SAE 的黏稠指數, 而對於打擋的機車而言
還有JASO MA1, MA2,或是 MB的區分.
把打檔車和速克達做出區分的原因是打擋車的機油, 同時也要去潤滑離合器, 而速克達不用, 因此用在打檔的機車上的機油, 就要再添加個什麼料, 去防止離合器打滑的現象產生...
但是, 速克達機車的機油, 就只是單純的用來潤滑引擎系統而已, 變速齒輪箱已經有齒輪油來做潤滑了...因此, 速克達機車的機油, 只要用符合API SJ規範等級以上的機油就可以了.
是否為機車專用, 或是原廠機油, 或是汽車用的油的也無所謂了.
為了試試是否如此...小的我從市面上價位最便宜的80元礦物油到500元的高級合成機油都使用了, 無分機車或汽車用油, 也不管是否為原廠機油, 陶瓷汽缸專用油, 噴射引擎專用油...
在下常跑山路, 跨縣市路程, 所以一直都是使用 SAE ?W-50 的機油, 有用過 5W-50 一直到 20W-50
至目前里程數已經累計到4萬1千多, 所以也換了40多瓶好機家不同廠牌不同分級的機油, 但不管換哪一家, 一定是為 API SJ 以上的等級.
(其實仔細的想一想....機車還有分什麼噴射引擎專用油, 怎麼想也不明白... 噴射引擎只是供油點火的方式和化油器不同而已, 和引擎的潤滑到底相關性在哪? 真是令人困惑)
使用心得是
1. 使用汽車機油是否會提前劣化?
個人的感覺是, 不會...
其實機油劣化的程度比你我想像中的還要久, 在美國有實驗了機油在使用了2萬公里後 (每隔一段時間要檢查油箱的油量, 油量不足就要補足), 其實也都還可以再使用, 也因此有人合理質疑汽車每 5000 公里就機車每 1000 公里就要換機油是一種商業性的手段.
當然, 小的本人還是根據使用手冊每1000公里就換一次機油, 並沒有狠到每2萬公里再執行換油..., 如果機油的劣化度可以撐個2萬公里, 那使用1000公里的油根本就幾乎不會有影響.
不過也有可能是本人感覺神經太粗了.
2. 車子的尾速...
個人的感覺是, 拉尾速和機油的關係, 不是很大... 幾乎感覺不出來, 不論用什麼樣的油, 都可以騎到我要的速度...
如果扣除影響尾速的外在因素(路面, 風向, 坡度 ... )的話,
影響車子的尾速和加速率的主因是
A 傳動系統, 這是和車子的尾速加速率關係最大的項目.
B 引擎的進氣量, 所以空濾要按時換, 節流閥, 化油器定時清洗.
C 輪胎的胎壓, 所以時常保持在正確的胎壓範圍, 還可以省油.
D 排氣管, 我沒有改車, 使用光陽原廠的RC尾排.
無論我用的是什麼油, 尾速都可以達到 8000 轉 95 km/hr.
極速大約是在 9200 轉, 拉了大約40秒, 可達到時速一百一十公里左右, 一般是很少會騎到這樣的速度, 大多讓引擎出力80~90% 的力道就夠用了, 也可以讓引擎有比較長的使用壽命.
若要應付平常最常用的速域 6000 ~ 7000 RPM, 65~75 km/hr, 實在也是游刃有餘啊!!
至少機油的影響在一般的道路上, 小弟我是感覺不出來啦!!
(基本上能車子能騎到70 km/hr 以上的速度,或是引擎的轉速能達到6000 / 7000 RPM 以上的話, 油也都熱了, 被油品的黏稠度所影響的程度有限)
當然, 以上的理論不適用在職業的賽車場上, 小的不是職業車手, 所以不會知道感覺差多少..
所以, 最後的結論是,
1. 速克達機車的機油, 只要有按時更換, 使用API SJ 分級以上等機的機油都沒有問題
無分機車或汽車用, 也不管是否為原廠機油, 陶瓷汽缸專用, 噴射引擎專用...
換機油時, 機油濾網也要記得清理, 依光陽原廠建議
機油濾網於里程數 300, 1000 公里時清潔, 之後每 5000 公里清潔一次.
2. 機油黏稠度的選擇
如果是用於市區, 短程通勤的人, 可以使用 SAE ?W-30 到 ?W-40 的油品
如果是比較常騎長途, 跨縣市, 山路的人, 可以使用 SAE ?W-50 的油品
至於 ?W 的選擇,
以台灣地區的氣候來說,
夏天的氣溫大約都會在20度以上, 所以, 選擇20W 就厝厝有餘了...
冬天的氣溫可能有機會達到10度以下, 但是多數時候也不會底於10度
所以選擇 10W 或是 5W ...
以上為個人經驗的記錄.
搜尋此網誌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關於機油的一些基本常識資料
概述機油
機油或稱滑油(Lubricant Oil) 是指專門用在內燃機中的潤滑油,除潤滑外,還有清潔、防鏽、冷卻等功能。
分級
目前世界上主流標準有兩個,一個是美國石油協會(API)的標準,還有一個是歐洲標準ACEA。
API 分級
API標準分火花塞發動機(S)和壓縮發動機(C)。兩者均以拉丁字母順序評定提煉等級。例如火花塞發動機機油的早期標準為SA,SB,SC... 字母順序越靠後,說明機油越好。目前最新標準是SN
多級系數機油標明的二種黏度等級,前一個是在低溫可達到的黏度等級,後一個則是在在高溫可達到的黏度等級,因此這類的機油在高低溫差大的環境下較為適用。
SAE
對於多級機油的標示包括二種黏度等級,例如10W-30是一種常用的多級機油,低溫時黏度等級為10W,高溫時黏度等級為30。
因此,10W-30的機油需同時符合SAE J300針對10W及30的黏度特性要求,同時也要符合所有和黏度等級有關的要求
ILSAC 分級
2010 年 6 月 17 日 API Engine Oil Licensing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EOLCS)正式發文說明最新的 ILSAC GF-5 效能要求以及 API SN 品質等級和其補充分類 "資源保護"
簡言之,API SN 配合其補充分類" 資源保護",相當於 ILSAC GF-5 的要求標準。
以下針對現行尚存在之註冊認證等級簡單回顧說明:
SJ:
適合 2001 年及之前出廠的汽油引擎,自 1996 年 10 月 15 日開始施行,其規格超越 SH 之處在於對低溫流動性、揮發性、過濾性、抗泡性及高溫熱氧化安定性的更嚴苛要求, 另一特點為將油中含磷量自 SH 之 0.12%降至 0.10%,以減低對觸媒的毒化,本規格油品可取代其前之各種 API 汽油引擎油規格使用。
SL:
適用於 2004 年以及之前出廠的汽油引擎,此級數於 2001 年 7 月 1 日啟用,SL 油品具優異的高溫積垢控制及低油耗。
SM:
SM 於 2004 年 11 月 30 日問世,適用於現行各類型的汽油引擎,SM 級數改進油品氧化抑制,積垢控制,抗磨保護及低溫效能。
SN:
油品要求耐高溫以改善活塞積碳現象、更嚴格的油泥控制需求並兼顧油封之相容性。此外 API SN 加上資源保護等級符合 ILSAC GF-5 之效能要求,除了保有 API SN 的效能更結合燃油經濟性的提升、渦輪增壓器之保護性、廢氣排放處理裝置的相容性以及“使用燃料含有高達 85%乙醇之引擎"之保護性。
ILSAC GF-5 :
要求油品改善高溫積垢以保護活塞及渦輪增壓器、更嚴格的油泥控制要求、提高燃油經濟性以及廢氣排放處理裝置之相容性與油封之相容性,亦強調兼具“使用燃料含有高達 85%乙醇之引擎"之保護性。
下表則針對 API SN 等級,資源保護 SN 等級以及 ILSAC GF-5 之機油規範標準做個比較
※這三種油品認證等級的差異比較,重點在於以下幾點:
ACEA
ACEA (Association des Constructeurs)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
在歐洲引擎油規範原由歐洲聯盟委員會(CEC)負責開發燃料和潤滑油性能試驗法,而由歐洲共同市場汽車製造商協會(CCMC)進行分級訂出了CCMC引擎油的品質分類
以G代表汽油機油,D代表柴油機油,PD代表柴油乘用車機油
1995年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取代了CCMC,並於19965年1月1日修改了原有CCMC的品質等級發布新的油品分級。
用兩個字元來表示機油類別及等級(如A3)
第一個字元是英文字母, 表示機油的類別
A: 汽油車機油
B: 輕型柴油車機油
C: 有觸媒轉換器的引擎
E: 重型柴油車機油
同樣一瓶機油可以同時符合多種類別的等級(如A3, B3, C3) 那也就是說某些機油可以同時適用於汽油/輕型柴油車或配備癈氣排放裝置之車輛.
JASO
機車用的機油的話會標示所謂JASO的規範「MA、MA1、MA2、MB」。
機油或稱滑油(Lubricant Oil) 是指專門用在內燃機中的潤滑油,除潤滑外,還有清潔、防鏽、冷卻等功能。
分級
目前世界上主流標準有兩個,一個是美國石油協會(API)的標準,還有一個是歐洲標準ACEA。
API 分級
API標準分火花塞發動機(S)和壓縮發動機(C)。兩者均以拉丁字母順序評定提煉等級。例如火花塞發動機機油的早期標準為SA,SB,SC... 字母順序越靠後,說明機油越好。目前最新標準是SN
多級系數機油標明的二種黏度等級,前一個是在低溫可達到的黏度等級,後一個則是在在高溫可達到的黏度等級,因此這類的機油在高低溫差大的環境下較為適用。
SAE
對於多級機油的標示包括二種黏度等級,例如10W-30是一種常用的多級機油,低溫時黏度等級為10W,高溫時黏度等級為30。
因此,10W-30的機油需同時符合SAE J300針對10W及30的黏度特性要求,同時也要符合所有和黏度等級有關的要求
ILSAC 分級
2010 年 6 月 17 日 API Engine Oil Licensing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EOLCS)正式發文說明最新的 ILSAC GF-5 效能要求以及 API SN 品質等級和其補充分類 "資源保護"
簡言之,API SN 配合其補充分類" 資源保護",相當於 ILSAC GF-5 的要求標準。
以下針對現行尚存在之註冊認證等級簡單回顧說明:
SJ:
適合 2001 年及之前出廠的汽油引擎,自 1996 年 10 月 15 日開始施行,其規格超越 SH 之處在於對低溫流動性、揮發性、過濾性、抗泡性及高溫熱氧化安定性的更嚴苛要求, 另一特點為將油中含磷量自 SH 之 0.12%降至 0.10%,以減低對觸媒的毒化,本規格油品可取代其前之各種 API 汽油引擎油規格使用。
SL:
適用於 2004 年以及之前出廠的汽油引擎,此級數於 2001 年 7 月 1 日啟用,SL 油品具優異的高溫積垢控制及低油耗。
SM:
SM 於 2004 年 11 月 30 日問世,適用於現行各類型的汽油引擎,SM 級數改進油品氧化抑制,積垢控制,抗磨保護及低溫效能。
SN:
油品要求耐高溫以改善活塞積碳現象、更嚴格的油泥控制需求並兼顧油封之相容性。此外 API SN 加上資源保護等級符合 ILSAC GF-5 之效能要求,除了保有 API SN 的效能更結合燃油經濟性的提升、渦輪增壓器之保護性、廢氣排放處理裝置的相容性以及“使用燃料含有高達 85%乙醇之引擎"之保護性。
ILSAC GF-5 :
要求油品改善高溫積垢以保護活塞及渦輪增壓器、更嚴格的油泥控制要求、提高燃油經濟性以及廢氣排放處理裝置之相容性與油封之相容性,亦強調兼具“使用燃料含有高達 85%乙醇之引擎"之保護性。
下表則針對 API SN 等級,資源保護 SN 等級以及 ILSAC GF-5 之機油規範標準做個比較
※這三種油品認證等級的差異比較,重點在於以下幾點:
- 資源保護等級的 API SN 註冊條件等同於 ILSAC GF-5。
- 與 ILSAC GF-5 認證條件相比,API SN 的註冊條件不要求。2.1 Seq. VID 燃油經濟性測試 2.2 Seq. ⅢGB Phosphorus Retention 磷維持特性之環保要求2.3 TEOST 33C 的油品高溫氧化積碳測試2.4 Emulsion Retention,E85 類燃油測試
- 總結以上幾點,未來的機油認證趨勢已不再一昧只強調機油用於引擎運轉時之潤滑性能,還將綠能環保概念運用在引擎機油的研發上,亦考量若使用替代性燃油與機油使用上之相容性。
ACEA
ACEA (Association des Constructeurs)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
在歐洲引擎油規範原由歐洲聯盟委員會(CEC)負責開發燃料和潤滑油性能試驗法,而由歐洲共同市場汽車製造商協會(CCMC)進行分級訂出了CCMC引擎油的品質分類
以G代表汽油機油,D代表柴油機油,PD代表柴油乘用車機油
1995年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取代了CCMC,並於19965年1月1日修改了原有CCMC的品質等級發布新的油品分級。
用兩個字元來表示機油類別及等級(如A3)
第一個字元是英文字母, 表示機油的類別
A: 汽油車機油
B: 輕型柴油車機油
C: 有觸媒轉換器的引擎
E: 重型柴油車機油
同樣一瓶機油可以同時符合多種類別的等級(如A3, B3, C3) 那也就是說某些機油可以同時適用於汽油/輕型柴油車或配備癈氣排放裝置之車輛.
JASO
機車用的機油的話會標示所謂JASO的規範「MA、MA1、MA2、MB」。
這四種的性能並沒有決定性的差別
MB比MA對於省油的表現還要優異。
MA1是在MA裡摩擦特性的範圍內屬於粘度較低的
MA2是在MA裡摩擦特性的範圍內屬於粘度較高的。
不管如何 MA1也好MA2也好都是必須要標示的。
基本上
新式的打擋車用的是MA
自動打檔車用的是MB
如果在MA1以及MA2要做選擇的話
中小排氣量車 → MA1
大排氣量車 → MA2
MB 比MA還要低摩擦的機油 被引擎與變速箱分開的速可達類的使用
MA 對於變速箱的剪切很強的機油 離合器的機車指定使用的情況比較多
MA1 對於MA的細分 小排氣量使用的情況比較多
MA2 對於MA的細分 大排氣量使用的情況比較多
合成油,礦物油
市場上,往往有合成機油,半合成機油和礦物機油的說法。這種分類在嚴格的化工標準下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商業宣傳的手段。例如半合成機油中,合成機油僅佔5%左右,但是價格卻大大高於礦物機油,這對於商業利潤大有裨益。而SN機油既有可能是合成機油也有可能是礦物機油,鑒別一種機油是否達到SN級別,其依據是機油的理化指標如氧化時間,抗磨,乳化能力,清潔能力,流動性等,與機油提煉途徑無關。
訂閱:
文章 (Atom)